
褐斑病的危害症状
褐斑病又称叶枯病,主要危害猕猴桃叶片。
发病初期,形成近圆形暗绿色水浸状斑,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,病斑迅速扩展,形成大型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病斑。后期病斑边缘为深褐色,中央呈浅灰色至浅褐色,具有明显轮纹,病健分界明显。
但据近几年笔者在田间的观察,褐斑病在新叶和老叶上的症状又略有差异。

在潮湿时,叶背形成大量灰黑色霉层,多个病斑常愈合在一起,形成不规则大枯斑,引起叶片卷曲破裂,后期干枯脱落。
潮湿时,多个病斑快速愈合,叶片干枯掉落
褐斑病严重的树,大量落叶后,叶腋处的潜伏芽被促发抽生出秋梢,不仅影响花芽分化,新生的枝叶还会大量消耗树体养分,导致树势衰弱,鲜果养分得不到充分供应,品质和产量下降,丛生的新枝也加大了冬季修剪难度。
新生的嫩叶又会迅速感染褐斑病,加重病害的流行。

新生叶感病状
褐斑病的发病规律褐斑病病原菌是猕猴桃褐斑病菌,属半知菌类棒孢属。
病菌在枯枝病叶上越冬,翌年春季产生孢子,借助风雨飞溅到嫩叶上,进行初侵染和多次再侵染。
病菌的生长适宜温度是25~32℃,每年的5-6月是侵染高峰期,7-8月份进入发病高峰期,9月遇多雨潮湿,发病严重。
由于今年初夏气温升高快,笔者在5月上旬就已经在田间观察到一次小范围爆发的褐斑病。目前四川地区的气温在22~30°左右,再加上雨水不断,后期褐斑病的发生几乎不可避免。

5月在四川蒲江地区观察到褐斑病区域性爆发
褐斑病的发病条件高温多雨发病重:雨水是病害发生、扩展的主要条件,地势低洼易积水、湿度过大的果园发病较重。
幼树弱树发病重:幼树弱树抗病性低,抵抗病害的能力弱。
管理粗放、留枝过量、通风透光不良的果园也会导致病害大发
防治措施
1.做好预防很重要,褐斑病一旦大面积爆发,不大可能治住。
预防的第一要点就是降低田间湿度,破坏病菌生存环境。首先,雨后及时开沟排水,降低土壤含水量;其次,进行夏季修剪,保证架面通风透光。
另外,有条件的可以人工摘除下层老叶、病叶,减少感病部位。下层荫蔽的老叶抗病性弱易感病,且光合效率低,往往呼吸消耗的有机物质大于光合作用合成的,属于无用叶。
2.药剂选用要得当,多种农药轮换使用,单一药剂易残留,抗药性来得快。
最近雨水不断,利于病菌的传播,要利用阴雨间歇期及时用药,不让病菌有机可趁。
发病前或发病初期:选用代森锰锌、丙森锌、代森联、苯醚甲环唑等保护性杀菌剂轮换使用,可以预防和控制褐斑病的蔓延。
病害发生期:用苯醚甲环唑、嘧菌酯、噻菌灵、戊唑醇等治疗性杀菌剂剂对病情进行控制。
注意:一定要选择低毒高效的药剂,可适当添加助剂,加快药效发挥作用。在果实采摘前一个月内,最好不用药。
3.加强果园肥水管理,以恢复树势,提高树体抗病性。
雨后地区根系受损,吸收养分能力弱,不宜施用化肥,应当以叶面肥为主,促使树势快速恢复,待根系恢复活力之后,再追施复合肥。
土壤含水量大的园子,可适时浅耕松土,使土壤含水量尽快降至正常范围,再施加一些含腐殖酸等刺激素类肥料,诱发新根生长。